元散曲名词解释
元散曲是元朝时期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,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,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。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:
小令 :短小精悍的散曲形式,通常由五至七句组成。
套数 :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小曲连缀成套,要求同调同韵,通常包含尾声,长度从三曲到三四十曲不等。
元散曲在语言上既注意一定的格律,又吸收了口语的自由灵活特点,在艺术表现上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“赋”的方式加以铺陈和叙述。它与杂剧形式上有联系,但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,散曲属诗歌范畴,而杂剧则具有戏剧的独立生命。
元散曲在元代文坛上与传统的诗、词样式分庭抗礼,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。它由汉族原有的大曲、词、诸宫调等音乐形式,与宋金以来的民间俚曲及少数民族的胡曲番乐交互影响而产生。
元散曲的兴盛时期,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散曲家,如关汉卿、马致远、张可久与乔吉等,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传颂。
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:
元散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怎样的?
元散曲与元杂剧在艺术上有何不同?
元代著名散曲家的作品有哪些?